2019年1月26日 星期六

精準學習讀後啟發-學習、反思、行動的串接

《精準學習》這本書是「得到」App最受歡迎的說書人成甲,針對「如何學習」為主題的作品。

以下這句話可以用來表達這本書的宗旨:「將學習過程解構,如何讓學習更有效,並且對人生產生行動」。我想應該有很多的閱讀愛好者,時常上課,閱讀,固然在上課後有滿足感,並且覺得醍醐灌頂,卻仍然難以將得到的訊息,轉化成行動,並帶來實質不論是在工作上或是金錢上或是「快樂感」上,產生實際的效用,本書至少點出了許多學習上的盲點,並且建議如何「精準學習」。

這本書的適合對象為樂愛學習,喜歡解構問題及過程的讀者。從拿到書後,幾乎是一口氣讀完此書,而且反覆將重點的部份咀嚼反思。以下的心得,並不以書籍的結構論述,而是我個人經過理解反思之後,綜結而成的想法。

這本書作者其實轉換了許多精典書籍的概念,引用到的書包括《異數》、《刻意練習》、《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》、《第五項修練》、《晨間日記的奇蹟》、《學習的王道》等。其實以上這些書幾乎都是熱愛學習、熱愛閱讀者的必備書單,但實際上,如何轉換成行為(行動)及結果,卻一直是閱讀者的困擾,才產生:「聽了無數大道理,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」,或是如馬雲所說「晚上想想千條路,早上起來走原路」的遺憾。

反思是貫穿本書的精華思維,我在2018/12/21(三)參與了芮可企管所舉辦的「大師開講-贏向不一樣的未來」(這是我近幾年聽到最具含金量的單日講座),其中一位講者黃至堯總監也提到了「反思」對於個人成長的重要性。在閱讀完本書之後,反思的路徑是這樣的:



成甲認為,每個決策都是立基於假設,而根據假設做出行動,而假設的品質,取決於決策者對於整體情境的了解以及資訊的正確性。而「反思」的功能在於針對每一個決策或行動,做以下的情境再模擬:

1.思考是不是有更好的做法。

2.將現象的原因再深入探討,思考每個行為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。

3.反思之後,下次會怎麼做?

換句話說,其實反思是在幫助自己建構「預見能力」,而建構預見能力即需要不斷反覆思考對「基礎規律」結構與「具體資訊」的數量及品質。成甲在書中提到每天都花數小時的時間進行反思,並且「如實記錄」許多決策現象的過程,這些動作是幫助他學習成長的關鍵習慣。

這本書其實有很多的學習概念可以切入,但除了反思之外,我想再論述兩個我覺得很具價值的觀點:學習的「以慢為快」以及「重大決策要在能力圈內做」。

1.學習的「以慢為快」:

有了小孩之後,我發現什麼事情,我都想快速進行,包括寫文章紀錄、線上學習等,但這本書提醒了我,如果要成為專家,仍然需要好好的打底:a.「結硬寨,打呆仗」,把基本功、並b.「花慢功夫在真問題上」,這也提醒到許多「刻意練習」的思維,以及「慢慢來,比較快」的真理。

2.「重大決策要在能力圈內做」:

成甲在書中提到,固然要有「綠燈思維」對外界一切新的事物有包容性並多元吸納新知,定期的歸零思考以免被既有框架侷限,有著跳出舒適圈的勇氣以拓展知識界限,但當遇到重要的決策,例如工作轉職,仍然要確保「你必須讓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」,因為在能力圈(能深刻掌握的能力範圍)內,才能有高品質的預見能力,也才能有高品質的決策能力。

這本書其實有很多精彩的,關於學習過程的理念,並且以通順的文字呈現,我相信作者將他學習的精華毫無隱藏地揭示,確實是值得熱愛學習的讀者細細領會、反思及實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精準學習讀後啟發-學習、反思、行動的串接

《精準學習》這本書是「得到」App最受歡迎的說書人成甲,針對「如何學習」為主題的作品。 以下這句話可以用來表達這本書的宗旨:「將學習過程解構,如何讓學習更有效,並且對人生產生行動」。我想應該有很多的閱讀愛好者,時常上課,閱讀,固然在上課後有滿足感,並且覺得醍醐灌頂,卻仍然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