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4日 星期二

終結平庸(The End of Average)--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

英文書名:The End of Average: How We Succeed in a Wolrd That Values Sameness

適合本書的人:
1.想從另一種角度認識平均值的人
2.對統計學有興趣,或對質/量化的研究途徑有興趣,想進一步認識的讀者
3.想了解以下議題的人
如果自己的學業或成就跟不上進度,怎麼辦?
自己的小孩的發展落後一般社會大眾,怎麼辦?

在進入主題之前,先引用本書一個有關戰鬥機駕駛艙的故事:
1920年代中期,美國為了設計適合飛行員的戰鬥機駕駛艙,即請工程師量測飛行員在主要體格項目(如身高、臂展)上的尺寸,並使用該筆資料設計戰鬥機駕駛艙,這個駕駛艙的設計理念及數據沿用了20多年,到了1940年代末期,美軍的新型戰鬥機失事率居高不下,在多方調查後,研究人士決定重新檢視駕駛艙的空間設計。
一開始,科學家懷疑是否飛行員的身材變得更高大,於是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飛行員身形調查,從身高體重到眼睛與耳朵間距離都列入計算,並且以這些數據的「平均值」設計新駕駛艙。這些官員想著,只要用這個平均值設計出來的駕駛艙,一定可以符合多數飛行員的身材,並進而降低飛行失事率。

然而,事情沒那麼簡單。

負責統計的研究員丹尼爾斯,在統計完四千多個樣本之後,他反覆思考著問題的根源:「有多少飛行員適合這個駕駛艙」?並將這個問題進一步定義:「有多少飛行員,符合平均值?」為了解答這個疑問,丹尼爾斯挑選了對駕駛艙設計影響最大的10項身體尺寸項目,並且定義每項數值都落在平均值3%上下誤差區間內的人,都算是符合平均值(舉例而言,若平均身高是180,則身高介於175至185間的人,都算是他定義下的平均人)。

結果是,這4000多位樣本中,沒有人在十個重要項目上都符合平均值的區間範圍。換句話說「平均飛行員,根本不存在」,參考所有項目平均值所設計的駕駛艙,反而無法適合任何一個人。

最後,軍方為了改善設計,摒棄了原先理念,而在座艙內配備了現在汽車都有配備的可調式座椅、可調式踏板等駕駛艙設備,讓系統/環境去適應個人,也大幅改善了飛機失事率。

--------

本書的作者Todd Rose曾經在小時候被診斷為過動兒,也是師長眼中愛搞怪的學生,在文章中他也提到年輕時為了養家,身兼數職,但他後來卻努力進入哈佛做研究,並進一步拿到博士學位,並提出「打破平均值」這個重要概念---
我們過往統計最重視的平均值,不但沒那麼重要,反而有時候箝制了我們的思維,而且影響甚鉅,作者使用了一整個章節呈現平均值從被發明到後續的發展進程,並進一步描繪了在這個社會視平均值為唯一參考值之下,所衍生「平均觀」、「標準化」、「泰勒化」所帶來的影響,包括:
1.我們重視小孩子可能在發展上跟不上進度(與平均值比較);
2.成績不及格是糟糕的(與平均標準60分比較);
3.多數的企業在考績評定時,設定強迫分配(一定有人需分配到平均值以下)。
以上幾個方向,在作者的看來,都受到平均觀及標準化的影響,而忽略了人類的個體性。

接著,作者說明個體性的三個重要原則,包括《參差原則》、《脈絡原則》、《路徑原則》:
一、《參差原則》(jaggedness principle):
剛開始看到參差這兩個字,坦白說還滿難理解,以下我嘗試用白話文說明:
以IQ測驗來說,若甲與乙考完IQ測驗後,結果智商都是100,我們往往會推論:甲與乙差不多(一樣)聰明。
但我們忽略了IQ測驗其實包括了字彙、推理、積木設計、圖畫排列等多個面向,但可能甲在推理很優秀,在圖畫排列卻很不在行,乙則是字彙達人,但在積木設計遠弱於甲,若我們單純看智商結果評估甲與乙的智力,可能會遭到誤導。而字彙與積木設計這兩個子面向的關聯性,坦白說是微忽其微。若普羅大眾使用IQ測驗論斷兩個人的智力程度,其實就忽略了「參差原則」。作者認為,符合參差原則的狀況包括:1.某一項目包括多個子面向;2.這些子面向之間的相關性極微弱。

二、《脈絡原則》(context principle):
脈絡原則強調人格特質與當下情境交互作用的結果。用著名的棉花糖自制力實驗舉例(大人給小孩一個棉花糖並告訴他,如果能夠忍耐數分鐘後再吃掉,則會再給小孩第二個棉花糖吃,藉此測試小孩的自制力),我們往往認為有自制力能夠延遲享樂的兒童,在所有情況下都能夠有較佳的自制力,才能夠在成年後,有較佳的表現。然而,有個叫基德的教授,做了改良版的棉花糖研究,並有不同的結論。他讓控制組的小孩,在參與正統棉花糖實驗前,先經歷提供棉花糖的大人曾經言而無信的橋段(例如大人承諾小孩如果乖乖坐著,則會送他新的蠟筆組合,但承諾卻未兌現)。基德教授的研究結論是:孩子若認為提供棉花糖的大人是守信用的,孩子比較能夠克制誘惑並拿到第二顆棉花糖。但若孩子認為承諾給他第二顆棉花糖的大人是不可信的,則孩子吃掉棉花糖的機率立刻大增。前述的實驗,證明情境脈絡(成人是否可信)的重要性,而以單一次測量結果而歸納出的特質,做為個人的唯一判準,就過度簡化了環境的因素。

三、《路徑原則》(pathways principles):
我個人對「路徑原則」的解讀近似於「條條大路通羅馬」,此原則有兩個重點:1.對任何目標來說,都有許多有效的方法能達成相同效果;2.最好的路徑必須端視每個人的個體性而定。傳統工業主義思維的想法,往往認定達成目標只有唯一的最佳途徑,而越早達成路徑的里程碑,就代表這個人越優秀,然而由於個體性的差異以及因人而異的生活脈絡,每個學子面對的學習挑戰也不同,以學習數學為例,某甲或許能夠快速理解分數概念,卻對代數感到頭痛。一直以來,我們規範了教學大綱以及各主題所「合理應該」分配到的課程時數,卻忽略每個人在學習上的個體差異,再加上補救教學效果不彰下,就會像現在損害了很多學生學習的機會及熱情。作者也提出研究,證明連母語為英語的低年級的學生,學習單字都有不同的發展順序。總之,各種技能的發展的路徑並非是一只扶梯,而是一面蛛網,學習的方向是網狀的開展,而不是線性的前進。

結語:《先分析,再集合》--瞭解平均與群體,但重視個體性的差異。
傳統的認識群體方式,往往是先集合,再分析,即先蒐集資料,再透過敘述統計等方式,分析出平均數、中位數、甚至分配狀況等,但本書一句「先分析,再集合」的概念,還是衍生進一步的思考:

在心理學及人力資源領域中,一直以來都有DISC,九型人格等特質分類法,惟儘管再怎麼分類,個體性都然扮演著重要角色,在不同的脈絡下,一個人將會有不同的表現,例如開會時沈著冷靜,但競賽時很熱血衝動,故在應用這些分類工具的同時,認識該職位的職場脈絡,也是同等重要的。

再提醒自己一次:所有的性向測驗,都僅供參考,還是要回歸當事人的本質,且若能夠解構性向測驗的各個測驗面向,也有機會了解也會對受試者的進一步資訊。過去的徵才策略,往往是先做性向測驗,再面試,但面試官若已經性向測驗的結果,是否會產生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?這也是很值得探究的課題,或者在面試設計時,讓面試官先不知道性向測驗結果的情況下執行面試,能夠讓面試官更客觀地評量應徵者?

在親子教養方面,固然兒童發展進程與學業成績一定是父母關心的指標,但當孩子被診斷疑似發展遲緩或是成績落後時,最了解孩子的父母,是否能更綜觀全局,考量孩子的個體性或環境的脈絡因素,再與醫生或老師所建議的「發展歷程」或「成績表現」等平均觀產物連結比較,並找出最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及策略,或許這也是本書能帶給我們的另一種思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精準學習讀後啟發-學習、反思、行動的串接

《精準學習》這本書是「得到」App最受歡迎的說書人成甲,針對「如何學習」為主題的作品。 以下這句話可以用來表達這本書的宗旨:「將學習過程解構,如何讓學習更有效,並且對人生產生行動」。我想應該有很多的閱讀愛好者,時常上課,閱讀,固然在上課後有滿足感,並且覺得醍醐灌頂,卻仍然難...